师资介绍
发布时间:12-21 来源: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李小莹,音乐学博士,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、音乐系副主任、音乐传播教研室主任,国际艺术教育联合会理事,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音乐产业促进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。主要担任《西方音乐文化》《新媒体音乐编辑与传播》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。参与组织策划和主持“音乐产业高端论坛”“音乐数字化生态发展论坛”“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发展论坛”“中国音乐产业集聚区发展论坛” “首届音乐与声音论坛” “首届中国音乐产业行业年会”等学术论坛与音乐行业年会活动,并参与撰写年度《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》《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发展报告》《中国网络文艺发展报告》等。出版专着:《当代美国高等钢琴教育的理念与实践》(2014年)、《新媒体音乐编辑与传播》(2017年)、《中国音乐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研究》(2019年)、《新媒体音乐编辑:理论与实践》(2019)。
课程简介:
根据西方音乐发展的不同风格时期,系统讲解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、巴洛克时期的音乐、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、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、印象派音乐,以一种跨文化的比较视野,对诸多音乐音响本体进行有效的认知和归类。在聆听音响的基础上,建构和完善学生的音乐概念、术语和知识体系。
张谦,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副教授,音乐学博士,硕士生导师。曾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、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。现为剑桥大学出版社Popular Music期刊(A&HCI)国际编委,亚洲流行音乐会议(IAPMS)委员会委员,国际流行音乐协会会员(IASPM)。研究领域:流行音乐、音乐产业、声音艺术等。策划并组织若干场国际性学术会议、演出与展览,如:第六届亚洲流行音乐会议(IAPMS)、2018年“落地开花——世界音乐现场”等。发表多篇含SSCI在内的国际学术论文,近期发表文章有:“East Asian Pop Music Idol Produc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Data Fandom in China”, “Fan Economy and Consumption: Fandom of Korean Music Bands in China” “Yellow Music Criticism During China’s Anti-Rightist Movement”等。
课程简介:
流行音乐,基于个人日常生活和情感而得以赋形的音乐体验,往往贯穿于个体生命的始终。它还时常冲破声音物质和音乐形态的外壳,跨进政治经济、性别身份、族群认同和全球化等重要议题。本课程尝试以历史的眼光和视野,重新审视时刻包裹着我们的流行音乐文化。探寻中西流行音乐发展中生产与消费的演变模式,以及录音技术对流行音乐声音和实践的改变,并透过意识形态、审美、声音技术等角度着重分析摇滚、流行、黑人音乐、舞曲和世界音乐等各种风格类型。
蒋安庆,作曲家。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硕士、中国传媒大学音乐系电子音乐制作专业创始人、中国音乐家协会电子音乐学会(EMAC)理事、中华民族音乐发展基金会常务理事、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电子音乐作曲比赛常任评委、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行家成员、CCTV—音乐频道特约撰稿人。音乐创作类型广泛,涉及交响乐、电子音乐、影视剧音乐、纪录片音乐和流行音乐等,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特点。作品多次获得国际级和国家级奖项。现主要从事电子音乐和影视音乐的创作、研究和教学,所教授的学生多次在国际级和国家级音乐创作比赛中获奖,并成为音乐创作和音乐制作领域第一线工作的佼佼者。个人代表作品:交响乐《虚拟爱情》(V-Love);电子音乐《简单的情歌》;动画片音乐《墙——献给母亲》;电影音乐《考试》、《蛋炒饭》、《杨梅洲》;纪录片音乐《活着》(Next Life);电视剧音乐《眼中钉》、《国家审计》、《邮差》等。
课程简介:
本课程从音乐创作的基本理论入手,系统地讲述单声部旋律发展的基本方法、旋律与和声的对位关系、多声部音乐写作的基本方法,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,最终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首一段式钢琴曲的写作。为下一步音乐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。
